新闻中心News

贵州文旅丨花花视界——小吃江湖PG电子网址

2024-12-15 17:23:2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一城吃一味,提起毕节小吃,最具特色的当属“豆干”。这是当地人对家乡美食最深刻的记忆,豆干火锅、炒豆干、炸豆干、烤豆干……豆干的身影出现在毕节的大街小巷。

  毕节豆腐干是传统特色美食,其种类繁多,有臭豆腐干、糍粑豆干、碱水豆干,因其柔韧性好、口味独特、制作精细,可炒、烤、烙、炸、煮,备受食客们的喜爱。

  臭豆腐干,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大方臭豆腐干。其名曰臭,实则不臭,有一种独特的香味。烤好的豆腐干,表面结上一层金黄脆皮,但是内里却依旧酥嫩润滑、柔而有韧,细腻程度堪比豆腐脑。裹满贵州特色细辣椒面,以及花椒、食盐等调料,味道爽口鲜滑,质地细腻,食之清爽适口,还易于保存。

  糍粑豆干,即用糍粑包住豆干。在豆干里夹上辣椒、肉沫、折耳根以及花椒、小葱等佐料,外面裹上薄薄一层糍粑,做成糍粑豆干。糍粑豆干用油炸或用火烤,待其熟透并膨胀,外焦里嫩,口感丰富。

  碱水豆干,顾名思义,用碱水泡制的豆干,其目的是中和豆干中的酸味。碱水豆干的吃法很多,最具特色的当属用木炭火炉烘烤后食用。随着不断受热,豆干受热膨胀,像气球一样慢慢变大。烤好的豆干蓬松而不焦煳,再搭配五香辣椒面等佐料食用。吃起来皮脆心绵,香味四溢,深受大众喜爱。

  毕节人对豆干火锅十分喜爱,不论天气冷暖,饭桌上总有一锅豆干在热气腾腾地煮着。三五好友围桌而坐,在雾气缭绕间大快朵颐,度过美好时光。

  豆干火锅色泽诱人、香气扑鼻,在精心制作的锅底中加入大方豆干,放入油渣、酥肉、新鲜五花肉等荤菜,倒入提前用慢火熬制好的高汤,用中火炖煮一段时间。等豆干充分吸收汤汁后,倒入砂锅中,再加入苦蒜,便可食用。

  豆干火锅无定式,不变的只有砂锅本身,砂锅煮豆干,越煮味越浓。再搭配米饭、苞谷饭食用,舀上一勺汤汁拌饭吃下,豉香浓郁、咸辣过瘾,让人回味无穷。

  “落脚河上面崖对崖,威宁草海荞花盛开……”凤凰传奇的《奢香夫人》一歌唱出了威宁荞麦花开盛况。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,苦荞种植历史悠久,为中国“三大苦荞”种植基地之一。

  以苦荞为原料,毕节推出荞酥、荞饼干、荞凉粉、苦荞挂面、苦荞饭等一系列产品,延长产业链,在保证荞麦食用价值的同时,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。

  织金荞凉粉是毕节特色风味小吃之一,其口感香辣爽口、细腻丝滑,具有生津解暑、清凉降火的功效,是当地喜爱的解暑小吃。

  织金荞凉粉做工精细,做法是先将荞麦脱壳加工成荞米,浸泡后用细布把泡酥的荞米搓揉成浆,待浆澄清后滤去面上清水留下浓汁,最后将浓汁置于炉火上加开水搅拌煮熟,倒入器皿冷却即可。荞凉粉晶莹剔透,弹性十足。

  荞凉粉的蘸水也有讲究,将豆腐乳、辣椒、花椒、味精、香葱、姜汁、蒜水、酱油、醋、酥黄豆等佐料搅拌混合在一起,PG电子app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当地人自制的豆腐乳,堪称荞凉粉的“灵魂伴侣”。

  与荞凉粉搭配的还有松花蛋,在火红的辣椒蘸水包裹下,一口荞凉粉、一口松花蛋,香辣爽口,口感丰富,越吃越“上头”。

  威宁荞酥是毕节的传统名点。初产于明洪武年间,相传,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做寿,奢香夫人特意吩咐厨师,采用当地土产荞面加糖做成一种精美别致的糕点上供,朱元璋吃后大为赞赏,称其为“南方贵物”。

  威宁荞酥制作以苦荞面粉为主要原料,制作方法尤为讲究,先筛出最细的一层苦荞面粉,再按一定比例加红糖、菜油、猪油鸡蛋、苏打等拌匀,做成饼皮。再包裹由小豆、红糖、熟菜油、芝麻、熟猪油、玫瑰、火腿等制成的馅料,压成形,进行烘烤即可。

  威宁荞酥有扁圆和扁方两种形状,正面刻有花纹,色泽金黄,香味浓郁、入口易化,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。

  “荞”有“五谷之王”之称。用荞面制作粑粑,不用酵母发酵,做成的粑粑能存放数十日甚至更长时间。

  苦荞粑最常见的有两种做法,一是用苦荞面加水,搅拌均匀和成浆状,然后在热锅里淋上少量的植物油,放入和好的苦荞面浆,烙成饼状。二是用荞面加水揉捏成面团,然后用小火烘烤制成,虽然略带苦味,但是入口回甘,是很健康的粗粮食品。

  美食家蔡澜曾经说过:人类发现了米食之后,就学会炒饭了。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,苦荞与生米结合,碰撞出了另一道特色美食——威宁炒荞饭。

  一道味道正宗的威宁炒荞饭,除了需要精准地掌握火候外,还需要依靠上好的食材打好“基础”。威宁炒荞饭是用荞麦粉为主要原料,加入一定比例的清水,将荞麦粉手搓至糯米大小圆形颗粒状,再按一定的比例加入生米蒸制后,加入新鲜时蔬粒混合炒制而成。

  成品色泽淡黄,味咸鲜香。一勺入口,米香四溢。再仔细品味,荞麦的清香裹挟着时蔬的清甜,增加了另一层舌尖的体验。迫不及待地下咽后,唇齿留香,让人不禁想再续一碗。

  威宁小粑粑从面皮到馅料,都是取自本地特色食材。PG电子app小粑粑的面皮只有三种原料:小麦粉、威宁荞麦粉和水。其中,最为关键的荞麦粉是由威宁出产的苦荞籽磨制而成。

  口感层次丰富的馅料,为小粑粑注入了灵魂。其馅料是豆腐和威宁老火腿。豆腐切成丁,下锅煎炒,再加入威宁老火腿、腌菜、贡菜、葱姜蒜等佐料,香味四溢。

  包小粑粑也很讲究,边沿要卷出一圈花边,使其美观且不漏油。包好的小粑粑要放进平底锅,围成一圈,按照合适的比例在锅里放水和油,之后就盖紧锅盖,小火慢煎。

  刚出锅的小粑粑外皮软糯,底部金黄酥脆,浓香散发开来,这股香是威宁老火腿的咸香,是馅料里豆腐的清香,也是浓郁的威宁味道。

  一碗热乎乎的羊肉粉,唤醒了金沙人刻在DNA里的记忆。在毕节市金沙县,羊肉粉店随处可见,每到饭点,街上飘满了羊肉鲜香。

  金沙羊肉粉鲜而不膻,选用散放的本地黑山羊,越重越肥为好,这种山羊膻味适中,肉细味鲜。爽滑的米粉,配上羊肉片,羊血、羊杂等,撒一把香菜碎,加上一勺热气腾腾的羊肉高汤,或来上一个荷包蛋,再佐以调味的灵魂——油辣椒,不同食材的组合碰撞出了金沙羊肉粉的独特美味。

  米粉吸满了羊肉汤汁,再来一块筋道的羊肉,口腹之欲被彻底唤醒。升腾的热气和舌尖的微烫感,挑起了一天的食欲。在味蕾的诱使下,顷刻间一碗粉已经被嗦得干干净净。

  对当地人而言,金沙羊肉粉不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一种情怀。金沙人从味蕾到记忆,都被这一碗麻辣鲜香的米粉所征服,深深刻在基因里。

  说起黔西的早餐,牛肉粉要占据一席之地,大多数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粉开始的。

  黔西牛肉粉精选本地小黄牛,搭配秘制香料。经过精心熬制,每一口牛肉粉都散发着浓郁的香气,肉质鲜嫩,不老也不柴。切制肉臊时,肉粒大小影响着一碗牛肉粉的风味,大小适中的肉粒,能将鲜肉本味与汤味浑然相融,同时还能保留本地牛肉独有的口感。舀入牛肉原汤,再放入点睛之笔辣椒面,撒满葱花、香菜,即成一碗“粉热”“肉香”“汤鲜”俱全的牛肉粉。尝一口,让人回味无穷。

  黔西牛肉粉以汤鲜味美,浓而不腥,油而不腻的独特口感,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。

  七星关汤圆是贵州毕节的一种著名小吃,入选“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”贵州榜名单。

  七星关汤圆不仅仅是一种美食,更承载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。明朝初年,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奉朱元璋之命率大军南征,吃汤圆的习俗便由江浙等地传入毕节。历经数百年的发展,七星关汤圆逐渐形成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,颇受欢迎。

  制作汤圆时,需选用上好的糯米面、用冷水和面,和成糯米面团后,包入酥麻、富油等馅料。待煮熟捞出,胖嘟嘟的汤圆浮在净白瓷碗中,外皮软糯厚实,细腻而不粘牙;酥麻糖馅清香可口,富油糖馅有股淡淡的玫瑰味,口齿留香,令人回味无穷。

  在口味上,七星关汤圆主要靠馅芯来体现,有花生、玫瑰、芝麻等多个品种。有的糯软爽滑;有的果味浓郁;有的甜润甘美。在外形上,七星关汤圆分为圆形或者略带角两种。不同形状的汤圆寓意也不同,如圆形象征圆满完整,略带角的形状则寓意四方来财。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七星关汤圆逐渐走向世界,成为传播贵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。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推广,汤圆已经成为毕节乃至贵州的一张美食名片。

  擂茶糍粑是毕节的特色美食之一,其外酥里软,香味醇厚,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。

  “擂茶糍粑”里的“擂茶”,并非闻名遐迩的“客家擂茶”,而是将火麻子炒熟擂细,放入鼎罐内加水搅拌,滤去皮壳制成的。满满一大鼎罐的火麻子汤,工序虽不多,但却是这道美食的灵魂所在。

  “擂茶糍粑”里的“糍粑”,包上馅儿,再用手按压成型。圆圆扁扁的,是咸味红豆沙馅,长长一条,是酥麻白糖馅。热油下锅,糍粑便在油里滋啦作响,随后不停地转动,慢慢地蓬松,空气中弥漫着的米香油香,待到通体金黄,便可出锅了。

  在清晨,盛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,放盐或放糖任你选择。将油炸粑浸泡在当天出锅的擂茶中,让糍粑和馅料吸满汤汁,也顾不上烫嘴,咬上一口,外酥里软;再嚼一下,唇齿留香,糯米、馅料、擂茶的香味层层碰撞,暖意传遍全身,满口温润软糯、香味醇厚。

搜索